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其他扶持 > 关于新时代浦东新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新时代浦东新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3-02-08 |栏目:其他扶持 |浏览次数:2,805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上海、浦东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战略目标。发挥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区优势,打造国际人才发展引领区,形成面向全球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强大引力场,构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成为人才引领发展的示范样板,在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更好发挥引领作用。

——国际人才发展综合改革的试验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人才合作与竞争,深入推进国际人才领域系统集成性改革和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率先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率先探索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人才资源全球配置能力。

——战略人才力量建设的标杆平台。依托世界级科研平台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在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上率先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和培育优势,更好支撑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

——海内外人才国际协同创新的功能高地。搭建世界顶尖科学家学术交流平台、国际科研团队项目协作平台、人才智力成果跨境转化平台、全球青年科技人才实践平台,构筑创新人才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型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的强大功能优势。

——高品质人才发展生态的典范引领。围绕人才发展全过程,全方位优化人才服务体系,积极响应各类人才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大力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为天下英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华、释放潜力、成就梦想的舞台。

到2025年,全球高峰人才团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质量产业人才、高潜力青年人才等集聚数量显著提升,人才资源总星发展到20万人左右,成为我国人才国际化程度和人才竞争力最高的地区之一。到2035年,在战略人才力量和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在基础研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等方面形成一批世界级成果,在人才治理现代化水平、参与全球人才合作竞争、人才发展生态上体现引领作用,成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示范样板。到2050年,全面建成在全球具有强大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的人才发展引领区。

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彰显国际化人才导问,建立全球高端人才引进”直通车”制度,率先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三)实行高度便利的通行居留制度。制定重点产业(领域)“高精尖缺’海外人才认定标准,为优化完善国际人才集聚管理制度提供科学标准。探索在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科技人才居留许可、外籍人才口岸签证等出入境和停居留制度上改革试点。为知名高校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紧缺急需专业外籍人才提供通行和长期居留便利。争取承接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和外国人工作类居留许可两证合一“试点。建立浦东新区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推荐制度。支持境外高层次人才、顶尖科研团队核心成员、华人申请永久居留。推行”单位推荐””以才引才””人才自荐等永久居留推荐新机制。研究推进外籍人才”一证通用”改革,争取试点跨部门证件集成,提升证件功能通用性,实现”一人一证一码””一证畅行”。

(四)健全开放高效的工作准入制度。为海外留学人才到浦东实习和创新创业提供便利保障。探索依重点产业外籍人才紧缺岗位目录申办工作许可。逐步放开专业领域境外人才从业限制,动态调整境外(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清单并实施相关便利政策,依国家授权探索境外专业人士临时执业许可制度。优化世界知名高校外籍毕业生直接就业机制。探索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并给予与中国籍公民同等待遇。

(五)建立灵活适配的人才引进落户制度。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和基础研究领域引进人才落户支持力度。争取优化国内人才引进直接落户和留学回国人员落户审批机制。加大区域专用落户政策对科技人才、青年人才、技能人才的支持力度。深化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落户受理及重点扶持用人单位认定机制。推荐符合重点产业领域标准的用人单位纳入人才引进重点机构范围。提升青年人才集聚政策的吸引力,实行重点区域青年人才落户特殊支持政策。

(六)建立与人才贡献匹配的薪酬激励制度。探索科学研究类事业单位开展绩效工资制度自主改革,对急需紧缺、业内认可、业绩突出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对符合条件的高端紧缺人才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对重点产业领域关键环节企业中承担关键或者重要岗位工作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给予专项奖励。对科技创新、总部经济、金融、航运等领域的重点机构人才实行综合贡献奖励政策。

(七)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构建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开展”破四唯””立新标’人才评价改革,推进落实国家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完善评价标准,坚持分类评价,优化浦东新区人才分类标准。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完善重点产业领域人才职称评审机制,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主要方式的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机制。

三、建设更加宏大的高质量人才队伍

以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各类人才资源开发。实施一批专项计划和专项工程,打造国际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的高质量人才队伍,为强化”四大功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八)实施浦东新区战略人才力量支持计划。围绕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高地,聚焦重点领域实施浦东新区^明珠计划”,加快引进培养一批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核心推动作用的战略人才,遴选支持—批高峰人才、领军人才、菁英人才和卓越工程师。

(九)实施高峰人才集聚工程。对高峰人才及其核心团队,建立”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机制,优化项目团队整体引进和配套服务机制。推进建设世界前沿科学交流中心,探索面向全球的前沿技术攻关机制,鼓励中外科学家聚焦全球科技前沿问题联合开展高水平科技研究。建立顶尖科学家”传帮带机制,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科学大师在浦东领衔设立基础研究机构。

(十)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撑工程。聚焦重点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支持专项。建立专项服务机制,支持重点科研单位引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海外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设立重大技术前瞻性创新中心、海外分校,开展国际人才培养和科技项目合作。

(十一)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工程。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专项支持一批高成长潜力的青年科技精英。探索支持在浦东新区的市属高校聚焦关键领域,在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的部分学科领域自主设置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健全梯度化的博士后培育体系,推进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加大博士后平台建设、引才留才、科研创新资助力度。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机制,建设未来科创学校,试点大学与高中协同的”直通车”育人模式。加强对青年归国留学人员科技创业综合支持。

(十二)实施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围绕重大产业布局,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卓越工程师选调培养和特殊支持机制。研究建设新型高水平产业大学,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创办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职业技术大学。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支持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新型技师学院。支持新经济、新业态企业申报新职业,联合制定技能人才评价规范。加大新型学徒、首席技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比武竞赛、工匠选树等项目推进力度,拓展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十三)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国际金融人才引进制度,完善重点机构金融人才发展激励机制。支持航运科研机构、海事院校和航运企业等搭建高级航运人才合作培养平台。加强国际化复合型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素质文化事业人才引进培育力度。优化教育领域高层次人才专项支持机制,分层分类实施教育人才引进培育政策。加强医学创新领域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发展支持,加大名院长、名医引进力度。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贸易、会计、知识产权、创意设计、城市治理、社会工作等人才队伍建设。

四、打造世界级的人才发展平台

发挥浦东新区深度融通全球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平台、网络和渠道优势,完善全过程的创新孵化体系、全链条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十四)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支撑平台。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力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实验室,推动建立国家实验室新型管理模式。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打造规模化、高水平人才创新平台。争取试点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浦东独立办学。在张江科学城高起点建设未来科学中心。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管理模式创新,支持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机制现代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支持领军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基础前沿领域重要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承载平台。

(十五)构筑高能级的产业创新平台。加快构建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设立开放式、平台型、专业化的上海技术转移学院。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机制,探索建立由政府资助形成的科技成果确权评估、商业转化、收益分享机制。高标准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推进自贸试验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张江留学人员创业园以及各类创新孵化载体建设。实施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实施科创人才及其进出境物品通关便利化政策和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便利化试点。推进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站建设,探索完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化定价和跨区域交易机制,试点实行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调解优先推荐机制,允许境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浦东新区设立常驻代表机构。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培育更多创业投资主体,探索科创类贷款服务新模式。

(十六)打造国际创新协同体系。积极参与、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开展全球科技协同创新。支持举办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推动建立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推动长三角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落地建设,健全先进技术重大特殊敏感需求应用转化机制。深化国际科技项目合作,鼓励跨国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支持科技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实验室,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联合建设研发中心和实验室。

(十七)建设国际科技、人才、经济组织集聚区。集中引进或发起全球性的科技、人才、经济组织设立总部、分支机构或代表机构。对科技类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国际科学家组织发展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持保障。实施国际经济组织集聚计划,推动国际经济组织立法。

(十八)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综合服务体系。强化浦东国际人才港枢纽平台功能,提升上海人才公共服务示范窗口品牌,深化人才审批服务”单—窗口””—网通办′等便捷机制,持续引进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人力资源机构和功能平台,建设国际人才驿站,协同链接各类创新创儿业服务资源,成为提供优质服务的窗口、综合推进人才工作的阵地、对外沟通交流的桥梁。探索搭建集成人力资源服务、创业投资、人才公寓管理等领域的一体化国资服务平台。

五、营造高品质的宜居安居环境

围绕海内外人才宜居安居实际需求,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建立国际化生活配套服务供给体系,增强公共产品高质量供给,统筹强化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保障,营造国际—流、近悦远来的人才综合环境。

(十九)建设高品质人才社区。建立健全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标准,统筹资源布局,在人才、科技、产业高度集聚区域加快发展一批适宜海外人才生活的高品质人才社区,配置国际化生活设施,积极探索移民融入服务创新工作模式,形成深度接轨国际的宜居安居保障体系。

(二十)构建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创新人才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安居房源筹措机制持续扩大房源供应。研究试点面向人才供应的各类住房供地、建设和持有制度改革方案。完善人才公寓管理运营机制,建立人才安居信息服务平台。探索实施差异化人才购房政策。优化人才租房补贴机制。

(二十一)拓展优质教育医疗文化配套资源。扩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举办者范围。完善公办学校接收外籍人员子女就读机制。探索优化公办学校国际部运行机制。建设一批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优化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服务,对入住市级、区级人才公寓的人才子女提供就近入学便利服务。拓展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土地来源。构建接轨国际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发展优质涉外医疗服务机构,推进医疗支付体系与国际接轨。建设一批重大文体设施,办好各类国际化文体活动,鼓励和推动具有世界影响力品牌活动落户浦东。

(二十二)营造充满活力的人才氛围。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论坛、行业峰会、人才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发挥重大展会平台、活动平台的溢出效应,促进全球科学家、企业家等在浦东开展合作。搭建各类人才交流平台,打造人才活动矩阵。弘扬人才创新文化,建设人才地标。创新人才工作宣传方式,建设人才新媒体宣传平台。

六、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形成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优化区级、街镇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完善定期研究人才工作制度,及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配强人才工作力量。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将人才政策落地、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项目推进、人才环境优化等作为考核重要内容。

(二十四)加强政治引领。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深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人才、重创新的社会环境。优化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密切思想联系和感情交流,健全完善高层次人才走访慰问、休假疗养、国情研修、体检等服务机制。

(二十五)加强综合保障。推动制定人才制度创新的浦东新区法规和管理措施,调整或创制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相关规定,将实践中较为成熟、拟长期适用的政策举措予以固化,全面加强人才发展法治保障。强化人才优先投入资金保障,优化人才发展资金管理机制,加强资金投入效果评估和监督检查。创新人才与资本、技术对接合作模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加大人才投入。

来源:上海浦东

 上海产业政策服务中心

项目申报办公室:方主任

电话-微信:15618903837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产业政策服务中心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上海产业政策服务中心:权威的政策辅导+园区招商平台

政策扶持:指导企业申请各类政府专项补贴资金,包括上海科委,经信委,发改委,商务委和各区部门政策资金项目。专业规划,重点申报,确保立项,获得扶持资金。

园区招商:上海市级园区,科创企业迁入即奖励,落实软件企业退税,签订高额返税,安排人才落户,土地厂房免租。鼓励人才创业,0元注册公司,免费提供地址,辅导申报创业政策补贴资金。

Copyright © 2002-2030 上海科技企业服务 版权所有
电话:15618903837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漕宝路650号1栋1108室 备案号:沪ICP备19002494号-3